新三板保險中介有點難:業績集體告負,退局者頻現
來源:北京商報
作者:李秀梅
當前正值中報披露期,新三板掛牌的保險中介機構業績也逐漸浮出水面。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,截至8月25日,已有五家新三板保險中介披露了2025年中報。具體來說,昌宏股份、潤生保險、誠安達、ST創悅、一正保險五家公司凈利潤集體告負。
不僅業績虧損,高峰時期,新三板掛牌保險中介機構有30余家,現在數量已降至個位數。保險中介為何越來越難?在嚴監管之下,保險中介的前路在哪里?
業績持續承壓
截至8月25日北京商報記者發稿,已經有五家在新三板掛牌的保險中介披露2025年中報。分別是經營保險銷售、保險代理業務的昌宏股份、潤生保險、誠安達、ST創悅以及經營保險公估業務的一正保險,五家公司整體業績表現并不理想。
從營業收入維度統計,五家公司營業收入表現為“三升一降一平”,其中,昌宏股份營業收入為0,去年同期同樣為0;營業收入最高的誠安達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.11億元,同比增長23.11%;其次為ST創悅,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8522.97萬元,同比增長19.68%;一正保險上半年營業收入為2436.53萬元,同比增長17.25%;營業收入負增長的是潤生保險,上半年營業收入為919.68萬元,同比減少44.97%。
雖然部分機構實現了營業收入正增長,但仍面臨不小市場壓力。誠安達在半年報中直言,我國保險中介市場競爭加劇,在外資保險加快進入和互聯網巨頭進軍保險業的雙重擠壓下,保險中介市場競爭將加劇,市場格局將發生深刻變化。
盈利方面,上半年這五家公司凈利潤集體表現為負數。其中,虧損超百萬的有兩家,分別為誠安達虧損298.39萬元和潤生保險虧損137.85萬元。而一正保險、ST創悅和昌宏股份分別虧損78.99萬元、35.66萬元、11.85萬元。
談及新三板保險中介盈利艱難的原因,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表示,在大型保險中介公司占據主導地位的環境下,中小機構往往難以獲得足夠的市場份額。運營成本高企,包括人力成本、技術投入以及合規成本等,給這些企業帶來了較大的財務壓力。此外,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,缺乏差異化競爭力也是導致盈利困難的原因之一。
在業績承壓的同時,新三板保險中介機構紛紛“出走”。高峰時期,新三板掛牌的保險中介機構數量超過30家,但隨著機構陸續摘牌,目前數量已降至個位數。近日華凱保險在公告中表示,由于未披露2024年年度報告,公司股票將存在被終止掛牌的風險。
轉型已迫在眉睫
為何保險中介近年來發展不順?除了頭部機構擠占市場,整個保險中介行業的生存空間也在被擠占。
在以往,保險中介大量依靠車險業務為生,但近年行業內部“去中介化”呼聲不斷,一批規模小、利潤薄、管理松散的代理機構被淘汰。與此同時,近年來,保險中介機構加速整治“多散亂”問題,保險中介機構身處嚴監管、高標準的行業要求下,疊加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,集體進入優化與轉型期。
在監管的“清虛提質”下,保險中介市場大浪淘沙、優勝劣汰是必然趨勢。新三板保險中介要如何才能避免成為歷史的過客,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?
在柏文喜看來,一是加大技術創新力度,利用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提升服務效率和客戶體驗,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。二是加強與大型保險公司的合作,通過代理或合作伙伴關系擴大業務范圍和服務能力。三是注重品牌建設和市場細分,與其在車險紅海里打價格戰,不如切入大型中介無暇顧及的碎片化場景:寵物醫療險、戶外運動險、教培責任險等,利用場景方渠道精準獲客,降低費用率。四是強化內部管理,優化成本控制,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和盈利能力,可考慮主動終止掛牌,把節省下來的督導費、信披費投入到數字化和市場拓展中。
標簽: 三板
相關文章
發表評論